中药课堂回忆录第十四期
补气药 性味多甘温或甘平,主归脾、肺经,部分药物又归心、肾经,以补气为主要功效 黄芪 药性: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应用:1.气虚乏力,食少便溏,水肿尿少,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 2.肺气虚弱,咳喘气短 3.表虚自汗 4.内热消渴 5.血虚萎黄,气血两虚 6.气虚血滞,半身不遂,痹痛麻木 7.气血亏虚,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党参 药性:甘,平。归脾、肺经。 功效:补脾益气,养血生津 应用:1.脾肺气虚,食少倦怠,咳嗽虚喘 2.气血不足,面色萎黄,头晕乏力,心悸气短 3.气津两伤,气短口渴,内热消渴 人参、党参、黄芪三药皆有补气、生津、生血之功,且常相须为用以增强疗效。 但人参作用较强,被誉为补气第一要药,并具有益气固脱、安神增智、补气助阳之功。 党参补气之力较为平和,专于补益脾肺之气。 黄芪补益元气之力不及人参,但长于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排脓、利水消肿,尤宜于脾虚气陷及表虚自汗等症。 甘草 药性: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应用:1.脾胃虚弱,倦怠乏力 2.心气不足,心悸气短,脉结代 3.痈肿疮毒,咽喉肿痛 4.咳嗽痰多 5.脘腹、四肢挛急疼痛 6.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使用注意:大剂量久服可导致水钠潴留,引起浮肿 山药 药性:甘,平。归脾、肺、肾经 功效:益气养阴,补脾肺肾,涩精止带 补阳药 味多甘、辛、咸,药性多温热,主入肾经,以补肾阳为主要功效。补阳药性多燥烈,易助火伤阴,故阴虚火旺者忌用 鹿茸 药性:甘、咸,温。归肾、肝经 功效:补肾壮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应用:1.肾阳不足,精血亏虚,阳痿遗精,宫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 2.肾虚腰脊冷痛,筋骨痿软 3.冲任虚寒,崩漏带下 4.阴疽内陷不起,疮疡久溃不敛 用法用量:1~2g,研末冲服 药理作用:具有性激素样作用 杜仲 药性: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应用:1.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筋骨无力,头晕目眩 2.肝肾亏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6~10g 药理作用:水煎剂及醇提取物具有降压作用 续断 药性:苦、辛,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 续断与杜仲均性温、归肝肾经,皆能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杜仲性温,补力较强,兼暖下元,并治肾阳虚衰之阳痿遗精、尿频遗尿。 续断苦辛微温,补力较弱,且补而不滞,又能行血脉而疗伤续折、消肿止痛,善治风湿痹痛、跌打瘀肿、骨折及痈肿疮毒 肉苁蓉 药性:甘、咸,温。归肾、大肠经 功效: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锁阳 功效: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蛤蚧、冬虫夏草、紫河车、核桃仁 补肺肾 巴戟天、淫羊藿、仙茅 补虚药中祛邪药 淫羊藿(仙灵脾) 药性:辛、甘,温。归肝、肾经 应用:1.肾阳虚衰,阳痿遗精,筋骨痿软 2.风寒湿痹,麻木拘挛 益智仁、补骨脂、菟丝子 补脾肾,补虚药中收涩药 补骨脂 药性:辛、苦,温。归肾、脾经 功效:补肾壮阳,固精缩尿,纳气平喘,温脾止泻;外用消风袪斑 应用:1.肾阳不足,阳痿不孕,腰膝冷痛 2.肾虚遗精滑精,遗尿尿频 3.肾虚作喘 4.脾肾阳虚,五更泄泻 5.白癜风,斑秃 补骨脂与益智仁均能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二者常相须为用。 补骨脂助阳力量强,作用偏于肾,长于补肾壮阳。 益智仁助阳之力较弱,作用偏于脾,长于温脾开胃摄唾。 菟丝子 药性:辛、甘,平。归肝、肾、脾经 功效: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外用消风祛斑 应用:1.肝肾不足,腰膝酸软,阳痿遗精,遗尿尿频 2.肾虚胎漏,胎动不安 3.肝肾不足,目昏耳鸣 4.脾肾虚泻 5.白癜风 图文:林文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sizia.com/tszzy/11127.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医眼干眼涩眼疲劳,视物模糊,看东西有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