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决明
石决明(《名医别录》) 为鲍科动物杂色鲍、羊鲍、澳洲鲍、耳鲍或白鲍的贝壳。产于广东、广西、福建、山东、辽宁等地沿海海域。现可用自然苗悬笼海水养殖法生产。夏秋二季捕捉,去肉及其他附着物,洗净,干燥。药材性状:无臭,味微咸。均以个大、壳厚、外表面洁净、内有彩色光泽者为佳。尤以贝壳有吸收孔九个者质优,故又名九孔石决。打碎生用、煅用或盐制用。炮制品有煅石决明。 石决明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上品。因其附石而生,又善祛翳明目,故名。此外,本品还有九孔螺(《日华子本草》)、千里光(《本草纲目》)、鲍鱼皮(《山东中药》)、金蛤蜊皮(《山东中草药手册》)诸多名称,但均不常用。 《名医别录》对石决明的主治病证已作了初步的记载,言其“主目障翳痛,青盲,久服益精,强身。”在此基础上,《海药本草》又总结了石决明主“肝肺风热,骨蒸劳极”等功用。李时珍《本草纲目》又言其能“通五淋”,《本草从新》谓之可“愈疡疽”,《本草求原》又补充其可“软坚,滋肾,治痔漏”,更加扩展了石决明的主治范围。近代医家张锡纯认为石决明为凉肝、镇肝之要药,《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善治脑中充血作疼、作眩晕”,提出了石决明新的重要用途。至此,对石决明功用及主治证的认识已渐趋完善。现代对该药功效及应用的认识更加深入、广泛。 咸,寒。主归肝经。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一、肝阳上亢证 石决明性寒清热,质重潜阳,主入肝经,能清泄肝热、潜降肝阳,有清利头目之效,为平肝凉肝之要药。又味咸而寒,兼有滋养肝阴之功,故对于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而致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尤为适宜。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主动主升。凡素体阳盛,或肝郁化火,或肝肾阴虚,水不涵木,皆可致肝阳上亢,上扰清空而发为头胀且痛,头晕目眩,心烦失眠,面赤易怒等症。《医学衷中参西录》言:“为其能凉肝,兼能镇肝,故善治脑中充血作疼、作眩晕,因此证多系肝气、肝火挟血上冲也。”治肝肾阴虚,阴不敛阳,以致肝阳亢盛而见头痛、眩晕者,应与养阴平肝之品同用,常配伍白芍、生地黄黄、牡蛎等,如《经验方》育阴潜阳汤。治肝阳独亢而热象显著,而见头痛如劈,痛连目珠,烦躁易怒,或眩晕、手足震颤者,宜与清热平肝之品同用,常配伍羚羊角、钩藤、菊花、夏枯草等,如《医醇賸义》羚羊角汤。现代临床常用石决明治疗高血压头痛、眩晕,以石决明配伍钩藤、僵蚕、菊花、夏枯草,水煎服,适用于老年人高血压头痛。以石决明与生牡蛎、生龙骨、珍珠母、熟地、白芍等药配伍,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属阴虚阳亢型60例有效[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3):]。用平肝潜阳法,以石决明与天麻、钩藤、川牛膝等药配伍,治疗偏头痛45例,总有效率84.4%[陕西中医,,30(4):]。《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之石川白细方(石决明、川芎、白芷、北细辛)治血管神经性头痛效佳。以石决明配钩藤、白蒺藜、僵蚕等平肝潜阳之品治三叉神经痛有效[中医杂志,,(12):27]。以石决明配伍天南星、石菖蒲、泽泻等治耳源性眩晕有效[浙江中医杂志,,(7):]。 二、惊痫抽搐 石决明咸寒,主入肝经,既可清泄肝热、兼能益育肝阴,既能潜镇肝阳、兼能平息肝风,故对肝阴不足,虚阳上越,或肝阳独亢,阳亢化风所致之惊痫抽搐用之适宜。“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肝主筋,主风。肝阴不足,筋失所养,或肝阳亢极,肝风内动,则见惊痫抽搐诸证。治小儿肝经热盛,惊风抽搐者,应与清热疏风、泻火平肝之品同用,可配钩藤、连翘、薄荷等,如《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之钩藤凉膈散。治肝肾素亏,风中经络,头晕目眩,手足蠕动,可以石决明与阿胶、钩藤、生白芍等共用,如《通俗伤寒论》阿胶鸡子黄汤。现代报道,用琥珀四重散(石决明配磁石、琥珀、生牡蛎、赭石等)平肝息风、镇惊宁神,治癫痫抽搐有效[云南中医杂志,,(6):45]。《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之龙胆钩藤汤(以石决明配钩藤、龙胆、僵蚕等)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有效。 三、目疾 石决明性味咸寒,独走厥阴,寒能清肝热,咸寒育肝阴,咸能削坚而除障翳,为清肝明目之专品,故常用于目赤肿痛、翳膜遮睛、视物昏花等症,为眼科要药。肝开窍于自,肝受血而能视。血虚肝热,风火炎上,则青盲、赤痛、翳障生焉。若风热上扰所致畏光羞明、目赤痒痛者,应与清热祛风明目药共用,常配菊花、甘草、海金沙等,如《眼科龙木论》千里光汤。肝经风热,羞明流泪,翳膜遮睛者,可以本品与荆芥穗、薄荷、蒺藜共用,以清热祛风、退翳明目,如《经验良方》石决明散;亦可与熊胆、珍珠、龙脑、琥珀等共末,取少许点眼,如《眼科龙木论》七宝膏。治目生翳膜,裔肉攀睛,可以石决明配龙胆、草决明、蒺藜等共用,如《审视瑶函》还睛散。同书坠血明目饮,以石决明配生地黄、赤芍、川芎等,治阴虚火旺、迫血妄行、络破灌瞳之血灌瞳神、视物不清。治肝虚血少,日久目昏者,则当与养血补肝明目之品同用,常配熟地黄、山茱萸、菟丝子、五味子等,如《奇效良方》石决明丸。《眼科龙木论》以石决明与苍术共研末服,治青盲雀目。现代临床仍常以本品用治多种眼病。《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黄连羊肝丸以本品配密蒙花、决明子、菊花等同用,治风热目赤,翳膜遮睛。《山东中草药手册》以石决明配元明粉、大黄、菊花、蝉蜕、蒺藜可治目生白翳。用《沈氏尊生书》的石决明散,重用石决明、草决明、青葙子清热平肝、明目退翳障之品,治疗角膜炎、角膜溃疡等角膜病82例,总有效率为95.3%[山东中医杂志,,29(8):]。 四、骨蒸劳热 《海药本草》谓石决明主“肝肺风热,骨蒸劳热”。石决明性味咸寒,既可益阴,又能清热,有除热退蒸作用,可用于阴液不足、虚火内扰、骨蒸劳热、形体瘦弱之证。临床常以本品为主,配伍地骨皮、生地黄、知母等养阴清热之品。 五、淋证 石决明禀水而生,质重下降,性寒能清热,味咸可散结,善清热、散结、利水,能“通五淋”(《本草纲目》)。《胜金方》单用本品研末服,治小便五淋有效。临床可以本品配车前子、泽泻、木通等利尿通淋之品共用。现代还以本品配旱莲草、桃胶及郁金等治泌尿系结石、泌尿系炎症等。 六、疮疡 石决明可“愈疡疽”(《本草从新》)、“治痦漏”(《本草求原》)。其煅用,寒凉之性减,平肝之力弱,收涩之力增;对于疮癀久不敛口及外伤出血之证,用之更宜。《杂病源流犀烛》之石决明汤,以石决明配伍僵蚕、穿山甲、乳香等治脑后肿,坚肿木硬之证。治湿热痔漏之疾,可以石决明配穿山甲、胡黄连、槐花共用,如《外科正宗》之黄连闭管丸。单用锻石决明研末外敷,可止外伤出血,并治金疮不收口;或可用煅石决明研末直接将其涂于患处,治疗压疮引起的局部皮肤破损,有效率为%[中国民间疗法,,14(1):4]。 此外,煅石决明还可制酸、止痛,用于胃酸过多之胃脘疼痛证。 6~20g,打碎先煎;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研粉外敷或水飞极细粉点眼。 本品咸寒,易伤脾胃,故凡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忌用。 一、关于石决明不同炮制品的应用 石决明的炮制主要有锻制和盐制,处方用药则主要为生石决明、锻石决明和盐石决明。石决明不同炮制品功效略异,应用亦有区别。生石决明平肝潜阳、清热明目之力较强,善治肝火上炎所致目赤肿痛、头晕目眩;煅石决明减寒凉之性、增收涩之力,多能平肝、敛肝,用于骨蒸劳热、青盲内障、外伤出血;盐石决明增咸寒滋阴之力,长于补肝益肾、滋阴清热。 二、关于石决明用法用量的讨论 石决明为贝壳入药,质重坚硬,入煎剂要求打碎先煎,习惯用量偏大。而石决明的合理用量是与其有效成分的煎出量与粉碎度以及炮制方法有关的。有实验证明,按汤剂的每剂煎出量为ml计算,石决明在其中的最大用量应不超过8g,即便加大剂量,煎出量也不再增加,而只能造成药材的浪费,故石决明入煎剂用量不宜过大。同时石决明的煎出量又与粉碎度有关,随着粉碎度增大而增大,但60目以上溶出量就不再增加。故应以60目为宜,且不必先煎,而40目以下的粗粉需要先煎。 另有实验显示,石决明氨基酸含氮量的测定结果是生品含氮量最高,但煎出率最差。而锻透品因长时间高温处理,85%的氨基酸被破坏,同时由于无机盐杂质的大量煎出又阻碍了氨基酸的煎出,故煅透的石决明氨基酸煎出率也较差。若采取烘焙的炮制方法,其氨基酸含量只被破坏约10%,而煎出率却高达50%,故烘焙法应是石决明的最佳炮制方法,因此石决明的炮制品种应增加烘焙石决明。综上,石决明的炮制方法、用法及用量均值得口碑较好的白癜风医院专家白癜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sizia.com/tszcf/2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