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大枣
白癜风诊疗规范 http://www.hhlsq.com/bdftp/tsry/m/125.html 大枣 甜甜的味道,属于其中一种老少皆容易入口的中药。 同时,亦为经方常用药物之一。 在方中的运用小至数枚,大至百枚。 历代医家、药物学家,如陶弘景、寇宗奭、苏颂等认为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出产的大枣最佳,陶弘景曾这样形容:「旧云河东猗氏县枣特异,今青州出者,形大,核细,多膏,甚甜。」青州大枣的肉较其他地方出产的大枣厚,核小。 《本草纲目》亦载:「入药须用青州及晋地晒干大枣为良。」 然而,有些枣只能充果食,不能入药。 苏颂曾写:「今园圃种莳者,其种甚多。美者有水菱枣、御枣之类,皆不堪入药,盖肌肉轻虚故也。南郡人煮而曝干,皮薄而皱,味更甘于他枣,谓之天蒸枣,亦不入药。」 尽管有些枣味道美味,但它的肉和核不及青州,甚至晋地的大枣,不适合入药。 本草文献论述、浅析 《神农本草经》 味甘平。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 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久服轻身长年。叶覆麻黄,能令出汗。生平泽。 《名医别录》 无毒。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 治心下悬、肠澼。久服不飢神仙。 一名干枣,一名美枣,一名良枣。 八月采,曝干。生河东。(杀乌头毒。) 上述两本经典,我们可得知大枣性味甘、平。 甘能补、能缓、能和。 《本经》提到的心腹邪气, 笔者理解为在心至脐上的范围, 出现血、水、食的停滞,形成“邪”, 大枣可以去此范围的邪气。 「安中、养脾、补中益气」揭示大枣主入中焦, 脾胃为化生之源,从而补气、津液,治身中不足。 通过补气助生新血,养血安神,治大惊、除烦闷。 同时,大枣更可治水饮。 《名医别录》提到“心下悬”,“心下”指胃, “悬”则是水饮,即胃有水饮,而肠澼指肠间的水。 针对上述情况,大枣在补益的基础上除去水饮。 至于水饮的去路,透过通九窍而祛邪。 甘 关于甘的功效,始见《素问?至真要大论》。 「辛能散能行,酸能收能涩,甘能补能缓」 直到清代的《本草从新》,多加「和」的功效。 「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泄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此五味之用也。」 众多甘药中,大枣和甘草最为常用, 同为甘平的药物,它们是完全一样吗? 《神农本草经》 甘草,味甘,平。 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川谷。 《名医别录》 甘草,无毒。主温中,下气,烦满,短气, 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 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 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 一名蜜甘,一名美草,一名蜜草,一名蕗。 生河西积沙山及上郡。 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曝干。十日成。 (朮、干漆、苦参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大枣和甘草,性味均甘平,以补益为主,但术业有专攻。 甘草在典籍上记载“解毒”、“解百药毒”,发挥和、缓之功尤为突出。陶弘景言甘草:“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 经方中的四逆汤或白虎汤,均是在厥脱(寒厥及热厥)的情况下使用甘草,药势守中固脱,旨在保存胃气,没有引邪出体外。 大枣在书中记载“养脾”、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补中益气”,以补益显著,多作补虚之用。陶弘景曰:“道家方药,以枣为佳饵。其皮利,肉补虚,所以合汤皆擘之也。” 回顾经典,大枣有“通九窍”、“除烦闷”、“治心下悬”、“肠澼”等描述,可见大枣“补而中通”,如葶苈大枣泻肺汤以及十枣汤,在补益之上排出邪气,不阻碍其他药物药势的表达。 十枣汤中有一说法是因为“十八反”而换用大枣。 试想:如果单纯想代替甘草的甘缓、甘和之功用,为何不用“白蜜”此类同样缓和的药物,反而选用大枣? 笔者认为,一定程度上,大枣“补益而通”的特性是其中关键。 总结而言,甘草和大枣的功效各有长短。甘草以和、缓,守中固脱为突出。大枣以补益,补而中通为突出。 功效 大枣在现代的中药学教科书中有两大功效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补中益气 《金匮要略》 治肺痿咳唾唌沫不止,咽燥而渴, 生姜甘草汤方。 生姜(五两)甘草(四两) 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论曰:寸口脉数,其人病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出,何也? 师曰:此为肺痿之病。何从得之? 师曰:病热在上焦,因咳为肺痿,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数被駃药下,重亡津液,故得肺痿。 此篇论述肺痿,症狀見咳唾唌沫不止、咽燥而渴,可見津液虚少,不能运化,形成水飲。 除了热邪在上焦、久咳,「汗出」、「呕吐」、「小便利数」或滥用汗、吐、下治法皆是氣血津液流失的表現。当津液严重流失,肺失濡养,便形成肺痿。肺痿之下,有不同方证,生姜甘草汤属其一。 脾胃为生化之源,津液亦从其中而生。此方重用生姜,止咳,去淡(痰),加上大枣,辛甘化阳,行脾胃之阳,亦行脾之津液,功偏温补、生津、化饮,邪有去路。生甘草清热之中补脾气,并且「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和方中温性药物。人参补脾益肺,生津液,补益之功较其余三味药强。大枣从中辅助生姜、甘草,发挥补益功效。整体而言,此方温补脾胃以生津液,滋养肺脏,兼止咳、去水饮。 养血安神 《金匮要略》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 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甘草三两 小麦一升 大枣十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医案 取自《岳美中医案集》年版 医院诊一男子,年约30余,中等身材,黄白面色,因患精神病,曾两次去济南精神病院治疗无效而来求诊。 查其具有典型的悲伤欲哭,喜笑无常,不时欠伸,状似「巫婆拟神灵」的脏躁证,遂投以甘麦大枣汤。甘草9克,淮小麦9克,大枣6枚。药尽7剂而愈,追踪3年未发。 医案中为典型甘麦大枣汤证,症状见面色黄白多为脾胃虚、气血虚。悲伤欲哭,喜笑无常,不时欠伸的表现,亦患有精神疾病。 患者整体以虚、躁为主,精神类的病多与心神有关,血不足,心失濡养。小麦养心,《别录》有载“止躁渴”,大枣配小麦之类的甘寒谷类,功擅化生气血而止躁。甘草与大枣的甘味同补脾胃,促进化生气血。 祛水 《伤寒论》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 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芫花,熬甘遂大戟大枣十枚,擘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 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沫, 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匕,温服之,平旦服。 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 糜粥自养。 《金匮要略·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 饮后水流在胁下,欬唾引痛,谓之悬饮。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即《金匮要略》所述的悬饮,服药后会大便,因此早上用药较好。下后,食一碗稀烂的粥,用作药后补正气。若不下,明日药量稍微加重。 医案 取自《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 男性,55岁,京西煤矿总工程师、政协委员。 经中西医治疗一年多,病情越来越重,经亲友介绍来诊治时已腹胀如鼓,卧床不起,自感胀且痛,大便干结,苔腻黄,脉弦滑。 给服十枣汤:甘遂、芫花、大戟各6克,大枣枚 甘遂、芫花、大戟研细面备用。大枣文火煎浓汁毫升,适温频服,送服三味药面,先少量,渐增量,当小便增多,大便通利时停止服药面,而改仅吃大枣。 三日后腹痛已,腹水减,后改茯苓导水汤调理三月,腹水全消。 医案中的甘遂、芫花、大戟为峻下逐水药,各6克,如《伤寒论》原文所述的“等分”。运用大量的大枣顾护胃气为主,同时具有《本经》所载的补气、津液,兼协助祛水。另外,医案中将十枣汤扩大用途,不止于治悬饮,扩展至治腹水。 另炙甘草汤中大枣用30枚,条文有“肺痿涎唾液多,心中温温液液者”,当中“涎唾液多”、“温温液液”提示在津液虚羸下有废水产生,此时不可用渗利之药,而用大枣配以生姜,在补益当中,共同发挥去水的效用。 结语 总结以上,大枣有三大功效: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祛水。因此,大枣不仅侷限于补气药类别,不同剂量的大枣有其他延伸的功效。 延伸:大枣究竟需要擘、去核吗? 纵观不同医书,有些药方特别注明「大枣,擘。」從现代的角度,为了在煎药过程中,有效成分更易煎出,因此需要擘開大棗。 关于大枣核的功效 《名医别录》 三岁陈核中仁,燔之,味苦,主治腹痛,邪气。 大枣入药,以往的医书认为...... 《备急千金要方·论合和第七》 用大枣、乌梅皆去核。 《证类本草》 大枣擘去核。 是否擘大枣及去核,还是依赖个人的经验及判断。 往期回顾 药 陈皮 药|当归 药 菊花 药|附子 药 菟丝子 图片均来源网络,侵删。 扫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sizia.com/tszyy/5931.html
- 上一篇文章: 岁老中医透露对农作物有大害的野草,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