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黄

最早记录于《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块根。气微,味微甜。以切面乌黑者为佳。生用。

甘,寒。归心、肝、肾经。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1.热入营血,温毒发斑

本品甘寒,入营血分,善于清热凉血,故常用治温热病热入营血,温毒发斑。

2.血热出血

本品善于清解营血分之热而有凉血止血之功。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

3.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内热消渴

本品甘寒质润,功能清热养阴生津,治热病伤阴,烦渴多饮。

4.阴虚发热,骨蒸劳热

本品甘寒养阴清热,入肾经,能滋肾阴而降虚火,养阴津而泄伏热。

5.津伤便秘

本品甘寒质润,善于滋阴润燥以通便,治疗阴虚津伤,肠燥便秘者。

煎服,10~15g。

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鲜地黄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块根。性味甘、苦,寒;归心、肝、肾经。功能清热生津,凉血,止血。适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煎服,12~30g。

地黄,又称“地髓”,是土之精髓。一般长了地黄的土地,就长不好别的东西,为什么呢?因为它将土里的精华都给吸过来。余师曾治疗一严重反酸20年的病人,因其土气太弱,加入熟地一味补益地髓脾土之气,反酸立制,有覆杯即愈之效。生地性凉,经中焦脾胃腐熟运化之后,下行下焦,经肝之生发上行入心而成凉血养心,祛瘀除痹之功。《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就用了大量生地。伤科也用很多生地。而九制熟地,经过九次水火炼制,可以直接填精益髓。其由中焦下行转入左肾填补肾阴。六味地黄丸即以熟地为君药,滋阴补肾有良效。

它与种子之精,黄精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呢?

五子衍宗丸的各个种子,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五味子,车前子吸收的天气的精华而成的种子之精,与天相接。地黄是土里精。黄精,我们看它颜色,外黄内白。介于天与地,五子衍宗丸与地黄之间,它即将上焦之水,天水收到土里再往下到肾成精血,如砂仁一样,纳肺气入肾。地黄是将土里的精吸收过来转化为精髓。五子衍宗丸种子直接将肺气,天之气转化为肾精,直接补肾。黄精是间接补,余师最近自己做九制黄精,给一个病人吃了以后,彼腿脚力强许多,原本萎弱无力,现在走二十里都可以。所以天不生水,肺气降不下来时,黄精可以帮助收纳。

磁石也是往下收肺气并入水中,直接将肺气转化为肾水,治疗肾虚的病人。所以对于肺脉亢盛,肾阴虚的病人,我们治疗可以有几种思路,1)直接填肾水——用六味地黄丸来补2)用黄精与砂仁收降3)用白果+磁石来收敛化肺气人肾一个直接补,一个间接补。在道的统御下的方术,条条大路通罗马,执一即可以御繁!

婆婆菜、山白菜。

地黄有生地黄与熟地黄之分,生地黄偏重于凉血止血,故对皮肤病有效。熟地黄侧重于滋阴补血,故对阴虚贫血有益。

地黄中含有地黄素、甘露醇和维生素类物质。

地黄性凉,味甘苦,具有滋阴补肾、养血补血、凉血的功效。凡阴虚血虚肾虚者食之,颇有益处。此外,地黄有强心利尿、解热消炎、促进血液凝固和降低血糖的作用。

阴虚发热、口干渴、阴伤便秘、肾阴不足、虚火上火之咽喉干痛、湿疹、神经性皮炎以及妇女月经不调、血崩、胎动不安等病症患者适宜食用。

脾虚腹泻、胃虚食少者不适宜食用。同时,地黄不宜与薤白、韭白、萝卜、葱白一起食用,以及在煎服时不宜用铜铁器皿。

《本草纲目》:“服地黄、何首乌诸药者忌之,能损阳也。”

《品汇精要》:“忌萝卜,葱白,韭白,薤白。”

《本草经疏》:“干地黄,乃补肾家之药,益阴血之上品。”

《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钢铁器。”

《医学入门》:“中寒作痞,易泄者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sizia.com/tszxx/6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