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配伍理论在组方中的具体体现
以性味阐明君臣佐使半夏泻心汤是《伤寒杂病论》中治寒热错杂之心下痞的名方,以姜、夏之辛开温燥,配伍芩、连之苦降寒凉,参、草、枣之甘缓温润,辛开苦降、寒热并用,体现出仲景重视药物气味配伍的制方思想。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药方论》中以药物性味明其君臣佐使,释其组方之意为“:黄连味苦寒,黄芩味苦寒《内经》曰:‘苦先入心,以苦泄之。’ 泻心者,必以苦为主,是以黄连为君,黄芩为臣,以降阳而升阴也。半夏味辛温,干姜味辛热《,内经》曰‘:辛走气,辛以散之。’散痞者,必以辛为助,故以半夏、干姜为佐,以分阴而行阳也。甘草味甘平,大枣味甘温,人参味甘温。阴阳不交曰痞,上下不通为满,欲通上下,交阴阳,必和其中。所谓中者,脾胃是也。脾不足者,以甘补之,故用人参、甘草、大枣为使,以补脾而和中。中气得和,上下得通,阴阳得位,水升火降,则痞消热已,而大汗解矣。” 以性味体现制方之法 1.汗法:多用辛甘组方,如桂枝汤辛甘温以治表虚,麻黄汤辛甘苦以治表实。辛甘发散的组方之法,体现了“其在表者,汗而发之”的治疗原则。 由于表证有表寒,表热的不同,因此汗法也有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大类。辛温发汗就是以具有发散风寒作用的辛温解表药,来治疗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疼,口不渴,舌苔白薄,脉浮紧等风寒表证的治疗方法。 辛凉发汗法则是用具有发散风热作用的辛凉解表药,来治疗恶寒轻,发热重,头痛,口渴,舌苔黄薄,脉浮数等风热表证的治疗方法。以上二法为汗法应用时的基本原则。 2.吐法:多用酸苦组方,如瓜蒂散以瓜蒂苦味涌泄,能涌吐痰涎宿食为主药,辅以酸味之赤小豆以治痰涎、宿食壅滞胸中胃脘。酸苦涌泄的组方之法,体现了“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治疗原则。 涌吐病邪和有害物质的”吐法“。 吐法是利用能够引起呕吐,或促使呕吐的药物,引导病邪以及有害物质由口而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 3.和法:多苦辛甘合化组方,如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等方,多从辛开苦降、苦甘辛合化组方,具有“和阴阳、顺升降、调虚实”之功。 和解疏滞的”和法“。 和,是调和之意,是针对着病邪既不在表,又不在里的半表半里之间,不能使用汗法和下法的情况下,而来和解的一种方法。它既应用于内感热病,也应用于内伤杂证。 和法在外感热病方面的运用:主要是应用于邪在少阳半表半里之间,往来寒热,胸闷胁痛,不思饮食,恶心欲呕等证。在这种情况下,既不宣汗,又不宜下,只宜和解,小柴胡汤就是和解少阳的主方。 此外,治疗疫证的达原饮,属于和三焦的方剂。治疗温病似瘟的蒿苓清胆汤,属于和解胆经的方剂等,都是和法运用于外感热病方面的例子。 和法在内伤杂证方面的应用亦很广泛,如肝气抑郁所发生的头痛,目眩,烦渴,口苦,两肋胀痛及妇女月经不调等,一般可用消遥散来治疗,这属于疏肝和肝的法则。 4.下法:多酸苦咸寒组方,皆为“涌泄为阴”之味。下剂之轻只用气分药,如酸苦的厚朴、枳实、芍药等组成的小承气汤、麻子仁九;下剂之重宜入血分之品,如苦寒咸寒之大黄、芒硝等组成的大承气汤。 5.温法:多辛甘之品组方。《内经》“寒淫于内,治以甘热”,阴寒盛于内,宜大辛大热之品,如四逆汤用附子、干姜之辛热温阳回逆、散寒,辅以甘草之甘缓,温养阳气,共成温阳散寒、回阳救逆之功。 在症状上可见恶寒踡卧,手足厥冷,口鼻气冷,冷汗自出,呕吐泻泄,或腹中急痛,脉象微细或沉伏等危险症状。当此阴寒凝聚,阳气衰微欲绝的紧要关头,必须用回阳救逆的方法来拯救危机。 6.补法:多以甘温之品组方。如甘温之黄芪、人参、甘草组成的保元汤,常作为补气组方的基础方;甘温之熟地、大枣是补血组方的常用药物。 补益虚损的“补法”。 补法是使用滋养强壮药物,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从而消除衰弱症状,达到愈病的目的的方法。临床上应用广泛,可分为四大类,但根据具体症状,应注意峻补和缓补之别。 补气:适用于倦意无力,懒言怕动,气短自汗,或因气虚引起的脱肛,疝气,以及妇人子宫下坠等病证。方剂中的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就是属于补气之类的剂型。 补血:适用于面色蒌黄,爪唇苍白,头昏耳鸣,嘈杂心悸,以及妇女月经愆期,色淡量少,甚至闭经不行等血虚之证。方剂中的四物汤,归脾汤等,就是属于补血类的剂型。 补阴:适用于形体苍疲,口干咽燥,肌肤枯涩,惊悸,虚烦不寐,遗精盗汗,咳呛咯血等阴虚病证。方剂中的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等,就属于这一类型。 补阳:适用于形寒怯冷,腰膝酸痛,少腹冷疼,大便溏泻,小便溲数,或阳蒌早泄,虚喘肿满等阳虚病证。方剂中的桂附八味丸,菟丝子丸等,就属于这一类型。 7.清法:多以苦寒、甘寒组方。如大黄黄连泻心汤用苦寒直折之大黄、黄连以泄热;白虎汤共用甘寒之石膏、苦寒之知母以清热。 如果表邪全解,里热炽盛,出现发热不恶寒,汗出,口渴,苔黄燥,脉洪数等证状时,即为热在气分的见证,须用清热的方法进行治疗。《伤寒论》中的白虎汤就是这一法则的代表方剂。 进一步邪入营分,出现脉数,舌绛,心烦不寐,或者深入血分,出现烦燥,谵语,发斑,吐血等证时,又要采用“清营凉血”的方法进行治疗,清营汤,犀角地黄等,就是这一法则的典型方剂。 而清热开窍之法,则适用于高热不退,神志昏厥,甚则昏厥,不省人事,或手足抽搐,谵语,痉痒等“热入心包”,“热极生风”的症状,局方至宝丹,紫血丹等,为这一法则的著名方剂。 8.消法有消散和破削两个含意。作用于痞块积聚一类顽固性的病证,或者积食,水湿壅滞的慢性病,采用渐消缓散,以达治愈之法,此法在实际运用中可分以下四个方面。 消坚麿积:是消散和破削坚硬积块之法。凡属气结,血瘀或痰湿所致肿核,痞块,根据病因性质,使用软坚麿和或行气消瘀之法,都属这一法则。如消除”疟母“的鳖甲煎丸之类。 消痰化饮:是适用于脾胃气弱,水饮不消,以致凝聚生痰,积于上脘,发生如杯如盘,有形积聚一类病证的方法。金匮枳术汤,就是消痰化饮的方剂之一。 消水散肿:适用于水气外溢,肢肿腹满,大便溏泻,小便不利等既不能汗,又不能下的证候。如实脾饮之类,为此法代表方剂。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欢迎大家光临彩云长沙的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白颠风早期证状的图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sizia.com/tszcf/551.html
- 上一篇文章: 辨别203种中药的真假图解
- 下一篇文章: 高考生物22个特例知识点18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