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菟丝子防治技术
一、危害 菟丝子为旋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是大豆田恶性寄生性杂草。菟丝子茎缠绕于大豆茎上,常把植株成簇地盘绕起来。受害大豆生长停滞,植株矮小,最后植株变黄或枯死。菟丝子在田间常成片发生危害。 菟丝子与大豆同时成熟或稍早成熟。成熟后落入土中的种子,混杂在大豆种子以及机肥中的种子,是主要的初次侵染来源。菟丝子常比大豆出苗迟20多天。种子发芽适宜的土温为25℃左右,土壤含水量为15%—30%。菟丝子还可以靠风、水和鸟传播,在生长期间蔓延很快。 二、防治 菟丝子为植物检疫对象,必须坚持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因地制宜地运用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方法防除。防除措施: (1)清选豆种:菟丝子种子小,千粒重仅1克左右,通过筛选、风选均能清除混杂在豆种中的菟丝子种子。 (2)轮作换茬:菟丝子不能寄生在禾本科作物上。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最好与水稻实行水旱轮作1—2年,可以消灭田里的菟丝子。 (3)深翻土壤:菟丝子种子在土表5厘米以下不易萌发出土。深耕10厘米以上,将土表菟丝子种子深埋,使菟丝子难以发芽出土,可以减少发生量。 (4)肥料腐熟:菟丝子种子经过畜禽消化道后仍有生命力。含有菟丝子的畜禽粪肥必须充分腐熟后才能施入豆田。 (5)宽行条播:菟丝子出苗后2—3天,若找不到合适的寄主就会死亡。据此,大豆宽行条播种植,可以降低菟丝子幼苗成活率,减轻危害。 (6)人工拔除:大豆出苗后经常踏田检查,发现有菟丝子缠绕在大豆上,及时将受侵染大豆植株拔除,并将菟丝子残体清除,一并带出田外销毁。 (7)化学防除:土壤处理。每亩用48%地乐胺毫升,或43%甲草胺毫升,或72%异丙甲草胺毫升,或50%利谷隆毫升,兑水30—50公斤喷施。天气干旱墒情差,在大豆播前施药,施药后立即浅耙松土,把药物混入2—4厘米土层中,然后播种。雨水调和墒情好,在大豆播后苗前将药液喷施于土表即可。土壤处理是大豆田杂草防除常用方法,能防除豆田主要杂草。茎叶处理。用41%农达倍液,或10%草甘膦倍液,或48%地乐胺75倍液,对准被害大豆植株喷施。防除要早,在菟丝子开始转株危害时施药。药只能喷施在有菟丝子寄生的植株上,不要让药液沾到其他植株上,否则会产生药害。施药后每隔10—15天再查治一次,共查治2—3次。 防治菟丝子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每亩用48%拉索乳油(甲草胺)毫升,兑水40公斤,在大豆播种后出苗前喷雾。或者在大豆出苗后,菟丝子侵染初期,每亩用48%拉索乳油毫升加水25公斤喷雾。宜在土壤墒情好时施。 (2)用生物农药“鲁保1号”菌剂在菟丝子幼苗期喷雾防除。每亩用每克含活孢子15亿的“鲁保1号”菌剂—克,加水公斤、洗衣粉克,混匀后喷雾。5—7天防治一次,共防治2—3次。施药作业宜在阴天或傍晚进行,以免活孢子被紫外线杀死。喷药前把菟丝子茎挑断,有利于提高防效。 许科种业销售--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sizia.com/tszzy/204.html
- 上一篇文章: 医道传承国医大师郭诚杰病证结合诊治乳
- 下一篇文章: 如何防除恶性杂草菟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