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跟我说:痛经久不愈者,多因肝脾失调,气血不和,气机失于调畅,郁久而生寒热,致成虚实互呈,寒热错杂之症,非新病,而证情单纯者可比。

学医数十年,我悟了。

痛经须多方兼顾,融汇祛寒热、调肝脾、和气血诸法于一方,然而堪当重任者惟《伤寒论》之乌梅丸也。

临床20多年,我遇到只要是痛经的病人,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只要其呈现经前、经期或经后,血行不畅,经色或淡或黯,心烦口渴,手足欠温,乏力肢酸,脉细弦无力,给她开乌梅丸,调理几个月就通了,再也不痛了。

如本院职工张某,32岁,经行时少腹疼痛,月经不畅,其色时淡时黯,或有瘀块,历经三载,月月如是,鲜有变者。多方求医不效,以致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

我说我帮你看看,发现她面色黄,舌质淡胖,边尖红,舌苔薄黄,右脉细软,左脉弦细,肚子总是忽然抽痛,下阴也痛。于是我开了乌梅丸给她。

痛经主分经前经后经前或经中

1.虚寒为主:当归四逆汤加乌药、小茴香、吴茱萸、高良姜、葛根、钩藤、乳香、没药

2.寒湿为主:温脐化湿汤加香附、小茴香、干姜、肉桂

3.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气滞为主,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丹参、母草;偏热者,用血府逐瘀汤

4.寒凝血瘀:少腹逐瘀汤

5.阴虚夹瘀(排卵期开始腹痛,月经来潮时又痛):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合失笑散

6.血瘀夹湿:当归芍药散加牡丹皮、玄胡、肉桂(少量)

7.瘀热夹湿:桃红四物汤加香附、延胡索、莪术、黄连、丹皮

经后

1.肝肾亏损(经净后小腹绵绵作痛):调肝汤加黄芪、党参、熟地、川芎或用一贯煎加巴戟天、续断、女贞子、菟丝子、延胡索

2.气血虚弱:三才大补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sizia.com/tszzy/12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