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年度

十大

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年度十大进展”揭晓。本次评选通过前期摸底筛选、意见征求、各部门推荐等环节,共推选出17项重要进展。经网络投票,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最终评议,评选出昆明植物所“年度十大进展”。现将评选结果公布如下:其中,进展第1-4项并列,排名不分先后;第6-8项并列,排名不分先后。

1.牵头承担COP15大会主题活动

生物多样性体验园建设

全面融入COP15大会筹备,昆明植物所生物多样性体验园项目获立项批复,并被云南省确立为大会两个场外展览展示主题活动之一,主要建设内容为“一宫一线多园”,以“扶荔宫”温室群为核心,通过鲜活互动的体验方式,向各国展示中国和云南生物多样性之美。目前项目招标完成率%,体验园主入口提升改造、生物多样性书吧和科普展厅、“扶荔宫”兰花馆和室外景观、多园景观提升、科普导览解说系统和文创产品取得重要进展。

2.《中国维管植物科属志》出版

由昆明植物所牵头,联合国内27家单位的位植物学工作者历时8年合作,所编纂的三卷本《中国维管植物科属志》年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该卷书记录了我国维管植物科属。根据国际植物系统学研究新进展,系统总结了我国维管植物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的主要成果。以科属为条目,明晰了分子系统发育框架下中国维管植物科属的归属,提供了中国维管植物科属的形态特征集要、分布概况、分属检索表、系统学评述及DNA条形码概述等信息。

3.寄生植物菟丝子与寄主间的

相互作用研究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南方菟丝子(C.australis)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开花表型

年度昆明植物所吴建强研究组发表了3篇关于寄生植物菟丝子与寄主间的相互作用的论文:1)菟丝子能够在不同寄主间传递抗盐信号,使临近植物获得抗盐性(Lietal.,JournalofExperimentalBotany,);2)菟丝子与寄主间相互传递大量蛋白质,而且蛋白很可能保留了其生化活性(Liuetal.,MolecularPlant,);3)菟丝子通过感知寄主的FT开花信号而保持和寄主同时开花,从而解析了菟丝子独特的开花机制(Shenetal.,PNAS,)。

这是继年PNAS、年NatureCommunications和Newphytologist、年BMCPlantBiology等论文之后,年新发表的3篇重要论文。

4.系列重要天然产物的合成

昆明植物所植化室在细胞松弛素多聚体的的化学全合成,皂苷的多糖的化学合成、含氮灵芝杂萜的发散性全合成、系列灯台叶碱的合成中取得众多原创性成果;在韧革菌素环合酶VibC新颖的酶分子机制与催化机理,稀有弩箭子糖的生物合成,松烯类倍半萜、烯化吲哚生物碱生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上取得众多突破。这些对重要天然产物的合成研究,不仅解决了天然产物应用的来源问题,其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也为同类成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

5.植物交配系统演变的

分子进化效应

昆明植物所李德铢课题组和王红课题组合作,通过比较报春花属CYP基因点突变前后所对应的二型和同型花柱物种分子进化模式,发现交配系统由异交向自交转变之后群体内的负选择强度显著下降,近中性的轻微有害突变比率上升,且自交物种的适应性进化潜能造成损害。该研究首次系统验证了植物交配系统由异交向自交演变过程中由于有效群体缩减而导致的一系列分子进化效应。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MolecularBiologyandEvolution上。

6.名贵食用菌驯化栽培与科技扶贫

昆明植物所选育获得羊肚菌高产核心种质,研发了菌株退化基因检测新方法与种植新技术,基本解决产量不稳难题,实现了大田四季高效种植。突破了3种乳菇的人工栽培,其中靓丽乳菇是国际上首次报道。块菌(松露)栽培实现了3年幼龄林出菇、多树种连年产出、局部产量达商业化种植标准等目标。

以羊肚菌、大球盖菇为主的栽培技术推广,覆盖10省30余县市,累积2万余亩,辐射带动余农户脱贫致富。

团队负责人杨祝良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7.科技期刊影响力显著提升——

PlantDiversity

首获影响因子1.

FungalDiversity获年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昆明植物所主办期刊PlantDiversity继年入选SCI后,年首获影响因子1.,位列PlantScience期刊Q2区,并入选植物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3等级。FungalDiversity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指数在我国主办期刊中位列第7,PlantDiversity位列第71,获“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称号。

8.真菌外源基因参与陆生植物

适应性进化研取得重要进展

昆明植物所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植物多样性形成与演变团队黄锦岭研究组年以小立碗藓为主要研究对象,发现从菌根类真菌转移来的PpMACRO2基因参与了其干细胞及三维生长的配子体发育;该物种基因组中存在两个区域包含大量真菌外源基因,且这些基因可能与苔藓-真菌互作紧密相关;团队还总结了真菌基因在陆生植物类群中的发生规律及模型。该系列研究成果(NatureCommunications、TrendsinPlantScience、NewPhytologist)表明,真菌外源基因可能是植物由水生向陆生适应性转变的重要驱动力。

9.一批重要基础研究成果

获云南省自然科学奖励

年,昆明植物所植化室一批重要的基础研究成果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奖:“十种鼠尾草属植物萜类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基于电子转移反应的吲哚生物碱合成”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姜科两个属及其他两种资源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第二完成单位)。这些基础研究成果均是科研工作者甘于“坐冷板凳”,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扎实积累、“聚沙成塔”而成的系统性成果,为中国的天然产物的开发与利用打下坚实基础,当下这种精神更值得鼓励!

10.种质库取得

系列重要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成果

昆明植物所开发了质体基因组精准组装工具GetOrganelle;揭示了温带竹类复杂的辐射演化和网状进化历史;解析了豆科植物深度系统发育关系,揭示了植物质体基因组可能的双亲遗传进化模式;揭示了大戟植物染色体进化、胶乳生物合成途径。

相应成果以种质库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GenomeBiology、SystematicBiology、MolecularBiologyandEvolution。GetOrganelle已经被引用次(GoogleScholar),被第三方机构评为最优质体基因组组装工具。这些成果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植物学会等多个平台和媒体报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sizia.com/tszyy/7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