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医中药系列菟丝子
宣传中医药文化弘扬中医药国粹 发挥中医药优势展示中医人风采 前言 在原始社会,人类就有了简单的医疗活动,人们经过长期的积累丰富了药物知识。这些知识依靠口耳相传,在师承口授中,不仅单一传授药物性能,往往连同药物发现的过程和有关经历也一并讲述出来。甚至通过艺术想象和虚构,加入一些引人入胜的情节。这样长期流传和不断丰富的结果,形成了传说故事。从药物学的角度看,中药传说显然不能当做实际应用的药典。但是,这些传说故事在解释各种特定药物的药性及其如何被人们发现的过程时,往往是符合一定的客观规律的。自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 搜集了民间流传的有关中药知识的故事,我们现在开始每期以趣味性,又有知识性地分类给大家介绍常用中药的功能、主治及配伍运用的常识,使大家通过有趣的传说,了解有关中药知识。 菟丝子的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个养兔成癖的财主,专雇一个长工给他养兔,并规定:死掉一只兔,要扣掉1/4的工钱。有一天,养兔的长工不慎将一只兔子的腰部打成重伤,因怕财主看到,便偷偷地将这只受伤的兔子藏到了黄豆地里,奇怪的是,他发现这只伤兔并没有死。他把这件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吩咐他定要将此事探个究竟。长工便按照父亲的吩咐,又将一只受伤的兔子放进了黄豆地里。他跟随伤兔仔细观察发现:受伤的兔子很喜欢吃一种缠在豆秸上的野生黄丝藤。不久,伤兔的伤竟渐渐痊愈了。于是,长工把观察到的情况告诉了父亲,父子俩并由此断定黄丝藤可以治腰伤。 后来,那长工果真使用这种黄丝藤治好了许多腰伤的病人。他想,黄丝藤首先治好的是兔子,其形状又如细丝,于是便将它取名为“兔丝子”。又由于黄丝藤--“兔丝子”是味草药,后人便在“兔”字头上加上草字头,也就成了“菟丝子”,一直沿用至今。 菟丝子为旋花科一年生寄生缠绕草本植物菟丝子的成熟种子。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生用或盐水炙用。 甘,温。归肝、肾、脾经。 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 1、用于肾虚腰痛,阳萎遗精,尿频,带下等证。既能补肾阳肾阴,又有固精、缩尿、止带之效。治腰膝酸痛,常配杜仲;治阳痿遗精,常配枸杞子、五味子、覆盆子等,如五子衍宗丸;治小便不禁,常配桑螵蛸、鹿茸、五味子等;治带下、尿浊,常配茯苓、莲子、芡实等,如《局方》茯菟丸。 2、用于肝肾不足,目失所养而致目昏目暗,视力减退之证。能益肾养肝,使精血上注而明目熟地黄、枸杞子、车前子等,如驻景丸。 3、用于脾肾虚泻。能温肾补脾而止虚泻。常配人参、白术、补骨脂等同用。 4、用于肝肾不足的胎动不安。有补肝肾,固胎元之效。常与川续断、桑寄生、阿胶配伍应用,如寿胎丸。 此外,菟丝子还能治肾虚消渴,常与天花娄、五味子、鹿茸等配伍应用。酒浸外涂,对白癜风亦有一定疗效。 煎服,10~15g。外用适量。 阴虚火旺、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者忌用。 医院科室电话簿急救: 眼科:— 儿科:— 外科:— 骨伤科:— 皮肤科:— 耳鼻喉:— 即报处:— 肛肠科:— 口腔科:— 肝病科:— 疼痛科:— 名医馆:— 康复科:— 妇产科:— 心病科:— 脑病科:— 肺病科:— 放射科:— 肾病科:— 内分泌科:— 结石病科:— 脾胃病科:— 重症医学科:—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sizia.com/tszxz/3839.html
- 上一篇文章: 市场黄连菟丝子防风黄芩五味子
- 下一篇文章: 孙起元老中医白血病,中医可以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