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载于《家庭医生》什么样才能算“食药两用”

话说回来,民间习用的中药材那么多,为何目录不能纳入多一些呢?这就涉及它的准入标准了。养生的前提,是确保安全。目前该目录虽不尽完善,但安全。须知,这是一份全国性文件。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饮食传统差异大,各地人们的体质和习用的中药材也千差万别。要符合全国人民的“胃口”,着实难度极大。

举个例子。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人们有用附子入菜的习惯。附子大辛、大热、大毒,当地气候寒湿,利用附子的特性,加以充分的加热烹调去毒,正好能强力散寒祛湿。但其他地区的人们,体质不适宜,或加工、使用方式不对,食用附子则很可能酿成悲剧。

生附子含致命毒素“乌头碱”,需充分加热才能分解,否则仅需2~4毫克乌头碱就足以令一个成年人中毒身亡。

鉴于安全性把关,国家为“食药两用物质”目录制定了严格的准入门槛。

入选“食药两用物质”的条件:

第一,民间要有传统的食用习惯;

第二,已经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第三,经安全性评估,无不良反应;第四,符合中药材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安全性评估是重中之重。除实验室评估外,还需在有使用习惯的省市进行试点,明确其加工方式、制定监测方式等相关标准后,在民间经多年应用,证实没有任何不良反应发生,才能入选。

胡世云主任说,就拿此次新增的九种物质来说,早在年11月就已开展试点,到去年底正式录入,足足用了4年。这也是为何,短时间内很难将人们习用的药材悉数收录。

目前业内也有关于目录收录范围的争议。如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科技史研究中心主任王旭东就指出:“寻遍目录都找不到全国各地均有的大蒜、茶叶,药膳中常用的菟丝子、沙苑子、制首乌、三七、珍珠等。”

胡世云医生也提到,希望相关部门为更多常用药食同源的中药材,提供更多的安全证据,开放更多目录。

药是药,食物是食物,怎么会同源?

有人或较真:都说“是药三分毒”,药是药,食物是食物,中间顶多插入个保健品,怎么可以食药不分呢?这是现代科学的思维。“传统中医认为,药跟食物本身就是一脉相承的,从来就没有区分开来。”胡世云主任解释说。

在人类早期,药就是从食物中来。

如《淮南子》中记载“: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神农氏尝百草,并非为寻找药物,而是告诉老百姓,哪些食物要避开。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才逐渐从中挑出了生病时可以吃的食物,即所谓的药物。

可见,药、食本是一源。“现代医学通常都是使用化学物质作为药物,而我们中华民族却是在食物中找出能治疗疾病的好元素加以应用。这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所在。”胡世云说。

中医本就默认食物可以补养、治病。中医认为,任何食物,与药物一样,都有“四气五味”,其不仅能补充营养,还能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

食药互用贯穿中医发展史始终。

第一本中医经典论著《黄帝内经》,对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做了较系统的论述,确定了明确的使用原则和方法。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也有不少食疗方,如“猪肤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等;食药使用,融合交织,多不胜数。

“先食后药”,也是历代中医的共识。

身体有不适,先食疗,谷肉果菜性味较药物平和,治病不伤正气,食疗无法解决再用药。胡世云主任告诉记者,“食药两用”的概念,源于“药食同源”,而药食同源作为专业名词出现,也只是近代的事。

上世纪三十年代,随着现代医学进入中国,一些中医大家感受到“食”“药”对立的思想冲击后,为保护中医传统文化,才明确提出“药食同源”的概念。

过去数千年从未有人提出“药食同源”,恰恰因为它本就是历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本身。中国人,几乎人人都是半个中医。或许对当中的理论不甚了解,但药食同源的观念早就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病时,老母亲会端来一碗粥,叮咛咱们趁热喝下。“五谷为养”,谷物入脾经,最养脾胃。脾胃气血充盛,病自然好得快。长时间用眼,视力疲劳,人们会想起泡菊花枸杞,清肝明目。很多本草,本身就是日常三餐里的食物。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近年来,相关机构又将“药食同源”作出“食药同源”的转化,更是鼓励老百姓从日常食物中寻找出有药用价值的进行养生、保健。

中式营养学:“治未病”,更先进

药食同源,可以说是中国人自己的营养学。胡世云主任表示“:中医食疗学确实跟现代医学中的营养学有着相似之处。”

相似之处,在于同样讲究补充营养,以维持、恢复生命活动。不同在于,现代营养学着眼于营养素,讲究缺啥补啥;而中医食疗学着眼于人,认为任何食物都有补益作用,但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吃。

中医认为,凡是能通过饮食进入人体的物质,都有“四气”“五味”的属性。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不同味入不同的脏腑经络,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酸入肝、咸入肾等。食用不同性味的食物,能有针对性地调整不同脏腑。

胡世云主任指出,中医讲求辨证食疗,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不同体质的人,选择的食物应有不同。比方说,虚寒体质的人,常手脚冰凉、畏寒怕冷,就要多吃红枣、南瓜、鸡肉等性味甘温的食物。因为甘味入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能提升气血,而温能散寒。

在不同季节,也有不同的饮食讲究。

如春季,来碗薏米糖水祛湿;夏日吃绿豆沙消暑;秋季吃雪耳糖水除燥;冬季吃红糖姜汁汤圆暖身。讲究点的,还要跟着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去饮食。广东人喜好喝凉茶,两湖川渝地区爱吃辛辣,北方人爱吃大蒜大葱,这些都与当地的气候及人的体质有关。

胡主任还指出了中医食疗学的先进性:

现代营养学需要根据检测,查出所缺乏的蛋白质、微量元素等营养素,再进行精准的、量化的补充。“出现了病,才进行精准营养,还是比中医治未病晚了一步。”中医食疗养生,往往是在人感觉到不适,体质有偏颇时,就可以开始进行调养、纠正。此时,指标还没有发生改变,尚未发生质变。

版权说明

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中医药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在后台与本团队联系;文中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编辑排版:大思。

??觉得文章不错?点击让更多人看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sizia.com/tszxz/13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