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middot柏实middot
枸杞 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 处处有之,其子名枸杞,根皮名地骨皮,均入药。 味甘苦,性平,无毒。 枸杞子为滋肾养肝要药,生精润肺要药,主五内邪热,周痹风湿,坚筋骨,补精气,治虚劳,明目。 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嘘吸,强阴,利大小肠。 补精气,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 坚筋骨,耐老,除风去虚劳。 主心病嗌干,心痛,渴而引饮,肾病消中。 普通一钱至三钱。 凡有外邪实热,脾虚及有湿及肠滑者均忌。 柏实 味甘平,主惊悸,安五脏,益气除湿痹,久服令人悦泽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今名柏子仁。 处处有之,山野最宜种植,树高大可做木材,叶侧生者入药,名侧柏叶,实名柏子仁,亦入药。 味甘性平无毒。 柏子仁为滋润要药,主养心气,润肾燥,除风湿,治痹痛,疗恍惚虚损,养肝舒脾。 疗恍惚虚损,吸吸历节,腰中重痛,益血止汗。 治头风腰肾中冷,膀胱冷,浓宿水,兴阳道,去百邪鬼魅,小儿惊痫。 润肝。 养心气,润肌肤。 曰柏子仁不汗不燥,味甘而补,辛而能润,既养心肾,兼益脾肾,凡补脾药多燥,唯此独润而气味清香,故脾约宜之,燥脾药中,加用最良,著名方剂有柏子养心丸(柏子仁、枸杞子、麦冬、当归、石菖蒲、茯神、元参、熟地、甘草):治劳欲过度,心血亏损,精神恍惚,怔忡惊悸,及健忘遗精等症。柏子仁汤(柏子仁、人参、茯苓、陈皮、甘草、麝香少许):治肠胃中津液枯少,脉虚无力,大便艰涩者。柏子仁散(柏子仁、远志、人参、桑寄生、防风、琥珀、当归、生地、甘草):攻心柏子仁丸(柏子仁、干地黄、茯苓、枳壳、覆盆子、北五味、附子、石斛、鹿茸、酸枣仁、桂心、沉香、黄耆):治妇人臀痛,筋脉挛急,遇寒则剧者。 普通一钱至三钱。 润肠做泻,膈间多痰,阳道数举,肾家有热,暑湿做泻者均忌。 茯苓 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产我国云南及各省山中大松树下,年久而巨大者良,有白色者,有微赤者,皆入药。 味甘性平无毒。 茯苓为利水行痰,通补兼长要药,主胸胁逆气,忧恚惊恐,治烦满咳逆,水肿淋沥,能除湿益燥,开胃平呕,除虚热,安心神。 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气。 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心腹胀满,小儿惊痫,女人热淋。 补五劳七伤,开心益智,止健忘,暖腰膝,安胎。 止渴利小便,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血。 逐水暖脾,生津导气,平火止泻,除虚热,开肌理。 泻膀胱,益脾胃,治肾积奔豚。 主治悸及肉瞬筋惕也。旁治小便不利,头眩烦躁。 补脾生津,化痰利水。 茯苓得木之气,又能疏土,故能化气行水。 茯苓能行气而和缓,利水而不伤正,故通补皆宜,古今方中用者最多,著名方剂有: 茯苓半夏汤——治胃气虚弱,身重有痰,恶心欲吐。 茯苓四逆汤——治伤寒太阳证厥而心悸,汗下后烦躁者。 四苓散——治湿热霍乱,胸闷胀痛,溺涩烦渴。 茯苓甘草汤——治伤寒太阳证汗出不渴,或厥而心下悸,或咳而遗溺,或小便不利。 茯苓厚朴汤——治伤寒伤风,夹痰呕逆。及吐泻后喉涎牵响,脾胃气虚,饮食减少。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太阳证发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 茯苓杏仁甘草汤——治水邪射肺,阻其出气,治胸痹短气。 茯苓补心汤——治心气不足,悲愁恚怒,烦热,面黄衄血,喉痛舌强,妇人气血两虚。 普通钱半至四钱,大剂二三两。 恶白敛,畏地榆雄黄秦艽鳖甲,忌米醋及酸物,凡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精滑均忌,入补药,宜乳蒸晒干用。 赤茯苓:性质功用与白茯苓同,尤能利窍行水,破结气,泻心小肠膀胱湿热,凡外感证多用之。茯苓皮:主利水道而不耗气,生于大腹皮。 往期回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sizia.com/tszxx/9427.html
- 上一篇文章: 今日健康想要夏日过的好,养生必须带点
- 下一篇文章: 祖传偏方民间赤脚老中医特效秘方,妙手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