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奇妙的中药,养肝是灵丹,补肾是妙药,
在中医体系中,脾胃与肾脏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据中医历史记载,风水轮流转,脾肾逐渐转化为“后天之本”和“先天之本”的象征,其对养生保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来,医者若从脾胃出发,便可塑造成一代大医;若是以肾为主导,亦同样功不可没。可见,中医奥秘无穷,实力强大背后是“全息”的理念——人如同一个小宇宙,每个器官都与全身健康紧密相连。中国传统医药的智慧,源于这精湛繁杂的人体调理系统。 自古以来的中医药学,自从确立了药材归经理论后,运用药材时都会兼顾其归经特性。有哪些药既能入脾经又能入肾经呢? 在此方面,许多人们熟知的食品药品如山药、枸杞、芡实无疑成为了首选。然而,菟丝子作为一种独特的中药材,蕴含了更为惊人的双重功效——不仅能补益先天,还能滋润后天。 古籍里明确记载,菟丝子有护肝的神奇力量,被誉为养肝灵丹;它也是补肾的最佳选择,堪称治疗肾虚的妙药;至于健胃,菟丝子更是佳品。只要正确使用,必定会取得巨大效果。 01养肝是灵丹 在古人的本草中,菟丝子的护肝作用一直是隐喻,例如《神农本草经》提到的“久服明目”,以及《雷公炮炙论》中的“助人筋脉”,《名医别录》中的“坚筋骨”等。然而,直到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才有具体描述菟丝子如何保养肝脏。 该书指出,当患有肝气损耗、眼睛昏黑的病人,可用菟丝子二两大枣浸泡三日后晒干,研磨成粉末,加入鸡蛋白调匀制成丸状,每日服1次,宜空腹食用、黄酒送服为宜。后来在《本草纲目》中,王好古称菟丝子有益于“补充肝虚之症”,随后的《本草汇言》则明确阐述了菟丝子的“养肝灵丹”功效。 02补肾是妙药 现代医学普遍认为,菟丝子是补肝的必备良药。然而,在古代的大量文献中,对于菟丝子补肾的说法却鲜有提及。如今,关于菟丝子补肾的记载只见于宋朝时期的《扁鹊心书》和明代的《本草汇言》。前者包含一种名为菟丝子丸的处方,具有“补肾气,壮阳道,助精神,轻腰脚”的非凡疗效;后者提出“补肝益肾”的观点,并详细描述了菟丝子对肾脏的神奇作用。 03健脾佳品 菟丝子在中医领域内具有健脾之效早已写入古籍《神农本草经》,书中描述其可“补不足,益气力,肥健”,然而具体原因尚未明确阐述。直至明朝时期,名医缪希雍揭示出菟丝子的另一重要属性——“补脾益肌”。接着,明代的医学大家倪朱谟为菟丝子添加了“温暖脾胃”的疗效标签。不久后的《方脉正宗》便记录下一治“脾元不足,饮食减少,大便不实”之方,采用菟丝子,配合黄芪、土炒白术等其他药材研磨成末,制成药丸,每日早晚各服一次,佐以黄酒或清水送服。 04心肺兼顾 《本草经疏》明确指出,菟丝子“为补脾肾肝三经要药”,而《本草汇言》则评为“补肾养肝,温暖脾胃之药”。对此,古人所谓的“养生三宝:养肝是灵丹,补肾是妙药,健脾是良品”的理论基石似乎愈发坚实。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菟丝子实际上适用于五脏。 早在唐代的《日华子本草》中就提及菟丝子有滋润心肺之效。清代《本草新编》亦将菟丝子誉为“补心肝肾之佳选”。因此,菟丝子并非仅限于脾肾肝三脏,也能入心、肺二经。只是近代医者在此方面的实践运用较少,并不意味着其曾经没有存在过。 千百年来,菟丝子的医疗作用不断被探究和拓展。如今,普遍认为菟丝子的药用价值主要体现在肝、脾、肾虚症的治疗上。其显著的疗效包括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以及止泻等,此外还有外用调理白癜风的效果。剂量大小要根据病情需要灵活调整。 虽然自古以来菟丝子便被视为补药,备受医学界推崇,但其炮制方法多样。如《得配本草》所述,有“补肾气,淡盐水拌炒;暖脾胃,黄精汁煮;暖肌肉,酒拌炒;治泄泻,酒米拌炒”等多种方式。在现代,常见的菟丝子炮制品共有四类:生菟丝子、盐炒菟丝子、酒炒菟丝子及炒菟丝子。生用可突出养肝明目的作用;盐炒则侧重于补肾固涩;酒炒和炒制虽与生菟丝子相似,但后者煎出药效更为显著。 尽管菟丝子是一味五脏皆宜的良药,但仍需注意阴虚火旺、便秘、小便赤热者忌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sizia.com/tszgx/13199.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种植物没有叶子却是害草,危害庄稼农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