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的水液就像空气中的水分子,多了少了都不行。但人体不是仪器亦不是空气,总会有一些水液在外感内伤的情况下,不能正常运化而成湿邪。

若湿邪久留,令身体不适加重,则易动到身体的根本肾。且湿为阴邪,与寒狼狈为奸,易伤肾阳。

肾主骨,湿与寒的存在会阻滞筋骨气血运行,引起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腰酸背痛等。

肾主水,赖脾气及脾阳的协助和制约。寒湿的存在,不仅导致肾阳虚,脾阳虚,还可能导致肾水不能上行与心火相交,改道下行足背,引起足背水肿。

清代名医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指出,若是舌淡苔白,身体疼痛,足背水肿的,

用鹿附汤温运肾阳,兼以温中利湿。

之所以要温中利湿,当然是因后天之本脾喜燥不喜湿,若脾虚湿重,会反过来影响肾阳的温运。所以不温中利湿的去水肿治疼痛方,会像个干活不彻底的烂尾工程,必须避免。

鹿附汤组成:鹿茸15克,附子9克,草果3克,菟丝子6克,茯苓15克。

方中温运肾阳之重要人物:鹿茸

人体脊柱上有一条重要的经脉叫督脉,主一身之阳,于脊柱重合。脊柱内藏精髓。如果把肾精和肾阳作为一身元阳的起点,那么督脉就是肾阳温煦身体、发挥功能的舞台和通道。

所以督脉对于生发阳气特别关键。而鹿茸是入督脉的,入阴升阳,举督脉之阳,保护诸阳之气。故而此阳一升,诸阳听令。

附子,菟丝子,茯苓,助鹿茸温运肾阳。

附子通常为制附子,辛甘大热,补肾中真阳且通行十二经,能直入土中,直入水中,甚至直入心中,让水土(脾肾)立刻温暖起来,让心也温暖起来,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由此利水通经,消水肿,除麻木疼痛等。

菟丝子辛甘平,补肾养肝,温脾助胃,固精缩尿补而不峻,温而不燥。是既补阴又补阳的一味妙药。可舒筋活气利筋骨等。

附子配菟丝子,一个善行,一个守而能走,不怕所补之阳漏掉。由此壮阳道,助精神,轻腰脚。止住体内因阴寒密布导致的疼痛。

茯苓甘平,以健脾利水消肾中浊阴闻名,既可平衡上药补阳之刚勇,又可助附子开膀胱利小便。小便得利,则水湿不下行脚膝,脚背肿可愈。

又可助附子保神守中安心神。心为君主之官,君主情绪稳定,一切调度才能顺利进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sizia.com/tszgx/11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