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在中医看来并不可怕,周立华教授自拟的
慢性心衰是临床中的常见病,更是临床中的难治病。 近年来随着老年病患者越来越多,特别是全社会高血压、冠心病等发病率的提高,以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普遍应用,使得越来越多的心脏病患者逐渐发展为慢性心衰,慢性心衰已经成为临床中重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 中医认为五脏之间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单一脏腑的损伤会连及其他脏腑,最终耗伤全身精气。 所以治疗慢性心衰要以心脾肾亏虚为本,以痰瘀气互结为标的方法去治,心脾肾亏虚指的是心气阴亏虚、脾气不足、肾精亏虚。 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曾说:“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一病必有主方,一病必有主药。” 根据慢性心衰的整体的表现,治疗慢性心衰常用自拟,分享给大家,方药组成如下: 人参(或党参、太子参)10g、黄芪60-g、麦冬15g、五味子15g、丹参30g、降香6g(后下)、瓜蒌15g、法半夏12g、红景天15g、炒白术15g、菟丝子15g、沙苑子15g、炒葶苈子30g(包)、益母草30g、钩藤15g、炒枳实15g。 方子是由生脉饮、葶苈大枣泻肺汤、瓜蒌薤白半夏汤、丹参饮加减而成。 具有益气养阴、健脾补气、补肾填精、活血化痰理气之效。 平时,在临床中治疗慢性心衰病常以此方进行加减,并根据疾病的轻重程度调整药物及剂量。 慢性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本病病情复杂,由冠心病逐渐发展为慢性心衰,邪气逐渐亢盛,正气逐渐亏耗,此时已并非是一脏一腑之损伤,而是牵涉五脏,病变涉及精气血津液神的复杂病理表现。 全方以人参补益元气、黄芪补益脾肺之气,麦冬柔润滋阴润燥,养心肺之阴共为君药。 白术健脾益气,促进气血生化,丹参活血化瘀,又可养血,《本草纲目》上面记载可活血补血,《妇科明理论》记载丹参又入心经,可清心安神。 葶苈子可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了有强心作用。 瓜蒌宽胸化痰,法半夏燥湿化痰,降香芳香走窜,可理气活血,枳实理气散结,化痰消痞,菟丝子、沙苑子功效相近,均可平补肾之阴阳,能补益肾之精气,以上共为臣药。 五味子味酸能敛,可佐助麦冬滋阴生津,补益心肺之阴,且能敛心气之耗散,又能宁心安神,钩藤可清肝息风,平调肝气,有研究表明有可扩张血管,抑制心肌肥厚的作用,红景天可健脾补气,佐助炒白术健脾,又能活血化瘀,改善心肌血液供应,生长在高原,有很好的抗疲劳作用,益母草可佐葶苈子利水消肿,又可佐丹参活血化瘀,共为佐使之药。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临床中对于疾病的不同临床表现药方需要进行相应加减,如对于脾虚明显的患者,常在上面的方子基础上加白术、太子参、茯苓等健脾的中药。 对于肾精亏虚偏阳虚明显的患者常将上面的方子菟丝子、沙苑子改为仙茅、仙灵脾。 对于水肿明显的患者,常加用桔梗、木通、泽泻等宣肺利水的中药。 以上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切勿盲目试方,如有需求可以在评论区说说自医院寻找专业的中医大夫辩证之后再做使用。 扫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sizia.com/tszcf/10984.html
- 上一篇文章: 治疗上热下寒,心肾不交的中成药交通心肾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